放棄扶養父母可行嗎?律師解析法律要件與流程

華亞協和法律事務所

華亞協和法律事務所

放棄扶養父母可行嗎?律師解析法律要件與流程

在現實生活中,並非每個家庭都能維持良好關係。
有些父母長期未盡撫養義務、甚至存在家暴或拋棄情形,使子女在成年後不願再繼續扶養。
那麼,在法律上「可以放棄扶養父母」嗎?
本文將由專業 台北律師 解析相關法律依據、申請條件與流程,並透過 華亞協和法律事務所 的實務經驗,說明如何透過正規 法律諮詢 確保自身權益。

 

法律上的「扶養義務」是什麼?

 

根據《民法》第1114條規定,直系血親相互間有扶養義務,包括父母對子女、子女對父母。
扶養義務的目的,是保障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,並維持社會的倫理秩序。

但法律也明確指出:
若父母於未成年期間,未盡撫育、照顧或教育責任,子女可依法主張免除或拒絕扶養義務。

換言之,「扶養」並非單方面的強制義務,而是基於過去家庭關係及道德責任的互動結果。
這也是許多律師在 法律諮詢 中強調的觀念:法律重視公平,而非盲目要求付出。

 

放棄扶養父母的法律依據

 

在台灣,並沒有「主動申請放棄扶養」的特定表格或行政程序,但可透過法院訴訟途徑主張「免除扶養義務」。
根據實務見解,法院通常依下列情況判定是否准予免除:
1.父母嚴重違反教養責任
包括遺棄、長期虐待、暴力或惡意斷絕親情。

2.父母在經濟能力充足下,惡意不撫養子女
例如子女在未成年時生活困苦,父母卻不提供協助。

3.父母與子女間完全無情感往來
若雙方長期斷絕聯繫且父母並未表現照護誠意,法院可能考量免除扶養義務。

4.其他特殊不公平情況
如父母以子女名義負債、詐騙、或存在其他嚴重損害親情的行為。

 

申請放棄扶養的流程

 

若符合上述條件,可依以下步驟申請「免除扶養義務」:

步驟一:蒐集證據
須準備足以證明父母未盡撫養責任的資料,如:
• 戶籍資料、社工紀錄;
• 醫療、教育、生活費用明細;
• 家暴通報或保護令文件;
• 書信、對話紀錄等。

步驟二:諮詢律師
透過專業 台北律師 進行案件評估,確認證據完整性與勝訴機率。
律師會根據情節擬定訴訟策略,或建議採行調解方式。

步驟三:向法院提起「免除扶養義務之訴」
由律師撰寫訴狀並附上證據,向父母所在地的地方法院提起訴訟。

步驟四:法院審理與判決
法院將傳喚雙方陳述意見,必要時可進行調查或傳喚證人。
若法院認為父母確有重大過失,即可判決免除或減輕扶養義務。

 

律師實務案例分享

 

案例一:長期被虐待子女成功免除扶養義務
王小姐自幼遭父母家暴、離家多年。
成年後父母失能要求她扶養,經 華亞協和法律事務所 協助提告,法院認定父母多年未盡撫育責任且有虐待事實,判決王小姐免除扶養義務。

案例二:父母未撫養卻要求生活費
李先生在成長過程中完全由祖母撫養,父母多年不聞不問。
律師協助蒐證後,法院認為父母有「重大過失」,裁定李先生無須提供扶養。

這些案例顯示,若有明確事證支持,法院會尊重子女免除扶養的權利。

 

若法院未完全免除,仍可「減輕扶養負擔」

 

若法院認為父母雖有過失但未達免除程度,仍可能判決:
• 子女僅須提供部分經濟協助;
• 可與兄弟姊妹分擔;
• 視父母實際生活狀況調整金額。

因此,即使無法完全免除,也能透過法律程序減輕負擔,達到合理平衡。

 

律師提醒:別讓情緒取代法律

 

律師在處理此類案件時,常提醒當事人:「情緒不能取代證據」。
法院判決重視客觀事實與法律條文,若僅以「我不想扶養」作為理由,難以獲准。
因此,蒐證與專業協助是成功的關鍵。
若不確定自身條件是否符合,可先透過 法律諮詢 與律師討論,避免錯誤申請造成反效果。

 

結語:用法律方式,結束不公平的親子關係

 

扶養是一種法律責任,但並非永遠的道德枷鎖。
若父母確實嚴重失職或造成傷害,子女有權依法拒絕被迫扶養。
專業律師能協助釐清事實、提出具體證據,確保程序合法、主張正當。
透過 華亞協和法律事務所 的專業協助,你可以在法律範圍內維護自身權益,為人生重新劃下公平的界線。

 
更多介紹

額外資訊

您的信任,是我們的責任